7月10日至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2025年SPARK高水平暑期研学项目——“多极变局中的国际市场营销”如期开展。该项目由美国内布拉斯卡州立大学副教授杨晓明博士主讲,吸引了来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的26名学生参与。研学活动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通过理论研习、案例分析、小组演练和互动研讨的模式,围绕国际市场的动荡格局与新兴市场机遇,对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风险管理、文化适配和本地化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经过八天的集中学习,学生反馈积极,纷纷表示“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战略思维”。
回应时代命题 培养营销新思维
当前,国际局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加速重构:美国单边政策持续震荡全球供应链,欧盟非关税壁垒升级,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推动新兴市场崛起为中国企业开辟了多元市场路径。在此背景下,商学院2025年SPARK项目在延续往届特色的基础上,紧扣现实挑战,从国际营销与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概述、多元化市场进入策略与本土化实践、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市场风险识别与对冲策略四个模块展开教学。
杨晓明博士以多极变局为切入点,深入解析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营销的影响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机遇。他特别强调企业动态能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全球—区域—微观”三级视角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并以跨国企业在东南亚、拉美和欧洲等区域市场的本土化运营为例,探讨出海企业如何应对政策风险、文化差异与市场壁垒,通过文化适配与数字营销实现战略转型。
这次面向本科生的研学以实践为导向。杨教授不断给学生抛出实践问题,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辨、分析和表达,通过每天的小组作业,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洞察力和商业逻辑。“杨教授的课程不仅有理论深度,更充满实践智慧。”参与学生表示,“他将复杂的国际规则博弈转化为可操作的营销策略,让我们深刻理解如何在动荡中寻找机遇,在‘规则重塑’中把握主动。” “这门课真烧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战略思维的锤炼。”

图1 研学项目中的教学、辅导和团队协作
创新教学设计 赋能未来商业英才
杨晓明教授采用“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将他在跨国企业的职场经验与对新兴市场研究的学术成果融入课堂,为课程注入国际化视野与前沿洞察。课程特别设计了“世界地图互动教学”,通过地理、历史、文化维度拆解各国市场特性,结合“认国旗”、“世界地图战略推演” 等趣味环节,将地理认知与商业逻辑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文化敏感度。游戏化教学让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跨文化模拟演练,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设计符合目标国文化的营销方案,涵盖PEST分析、4Ps策略与风险评估,培养实战能力。研学小组对TEMU进驻墨西哥、Anjoy Foods(安井集团)开发新西兰、蜜雪冰城渗透印尼市场、Flower Knows(花知晓)出海越南、DJI(大疆)拓展国际市场等案例展开探讨,最后以英文答辩形式进行成果汇报。通过英文案例分析、商业报告撰写、小组汇报与答辩、相互评估和建议,学生们一步步突破语言障碍,锻炼了直面国际竞争的能力与勇气。这种学、用、创结合的教学设计,不仅强化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国际化特色,也为后续课程改革提供了范本。

图2 学生展示研学成果
课程结束后,参与学生纷纷对杨博士表达了感谢,评价这是一次高质量、互动性强的研学探索。多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学习心得,感到自己在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协作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冯子杰:
为期八天的暑期项目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拓展。课程从最基础的营销理论出发,由浅入深,逐步剖析从消费心理到营销国际化等核心模块。杨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运用海外的教学理念,通过前沿案例与自身经历相结合,揭示全球商业的动态性,既显著提升了我的专业英语水平,尤其在专业行业术语、商业报告和学术讨论方面,又引导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国际营销,做一名世界公民。每天的小组作业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与思维。此次研学不仅赋予我专业的国际营销知识,更让我们认识到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在营销领域的重要性。杨教授的启发式教学以及对行业的洞察,为我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李雨碟:
为期八天的国际市场营销研学项目让我收获颇多。课堂上,杨老师不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了解学习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地理与人文知识,还以幽默有趣的授课方式激励我们积极发言与提问,不仅提升我们的自信心,也拓展了我们的世界观。我本来对地理知识极其不感兴趣且有些许抗拒的,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探索世界地图、玩猜国旗游戏等,让我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颇多。最后,老师也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仅国际营销要带着“火星视角”,而且何时何事都要以全局思维看待。
郭桂琍:
参与本次研学项目,让我实现了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进阶。杨晓明老师以全英文授课形式,立足国际多元视角,深度拆解“多极变局”下的营销生态。从挖掘“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潜力,到解析适配全球震荡格局的数字营销策略,知识不再是书本理论,而是真实商业博弈的实战指引。通过剖析百事可乐本土化、中兴海外突围等案例,我认识到国际市场营销需要精准洞察不同市场的文化、法规、消费习惯,量身定制战略组合。此外,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世界地图,我与小组成员一起,依托世界地图,从地理维度剖析各国营销策略,以及课间“认世界地图”小游戏,这些独特教学方式,让我在夯实营销知识的同时,拓宽了课外视野,收获满满 。
赖佳翌:
这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全球化”。杨教授通过八天的由浅入深的系统讲解与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课堂上,教授借助麦当劳的本土化策略、苹果的全球品牌故事等跨国案例,带我们走进国际企业的真实舞台。他通过互动提问与小组讨论,引导我们发现跨国经营中的风险、文化冲突和背后的战略逻辑。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明白了国际营销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而是一场文化、认知与价值观的较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授在第一堂课上就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份世界地图,并在整个课程中不断提醒我们:地理是认识世界的起点。在多极化与全球化交织的时代,国际市场营销不仅关乎数据分析、商业策略,更离不开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课堂中涉及的各类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案例,让我体会到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思考和创新,真正感受到“文化敏感度”在营销策略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一带一路”到新兴市场,从文化维度到风险伦理,从企业的数据分析到人文关怀的结合,杨教授让我们看到了市场营销背后的深度逻辑与实践路径,而我看到的有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理解与社会责任感这些素养在我们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图3 师生合影
本次“多极变局中的国际市场营销”研学项目的成功举办,是商学院在深化国际化办学特色,推动教学模式前沿化方面的持续创新和积极探索。项目不仅通过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分认定机制,回应学生在动荡环境中提升竞争力的迫切诉求,也契合了国家“双循环”战略与大湾区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作为广外2025年SPARK高水平暑期研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为学生搭建了连接理论与全球实践的桥梁,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未来投身商务工作的自信。SPARK不仅是暑期研学项目,更是推动专业建设的引擎。未来商学院将继续引入海外优质师资和精品课程,培养数字化和国际化商业精英,助力中国企业传递品牌价值,在全球化市场重构中抢占先机。
文: 吴清津
图: 罗妹连 冯子杰
初审: 吴清津
复审: 曾楚宏
终审: 肖 锋